离农历春节不到一个月了,树兰(杭州)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朱志坚来到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的一个村子里,看望朱有通一家。
这是一幢两层楼的自建房,一楼客厅里,一家四口的全家福挂在墙上。照片上,朱有通和妻子以及儿子女儿紧紧依偎在一起,笑得很灿烂。
虽然儿子已经不在了,他们还是舍不得把照片换下来。仿佛只要这张照片在,儿子从未离开过。
半年多前,16岁的儿子朱海鹏突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果,被诊断为脑死亡。朱有通和妻子悲痛之余签下同意书:捐献儿子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给3个家庭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让2位失明患者重获光明。
儿子心跳骤停后被判定脑死亡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儿子现在已经上初二了。”50岁的朱有通说起儿子,眼眶又一次红了。
年6月23日,朱有通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天他到承包的鱼塘去干活,妻子也像往常一样去厂里上班,儿子朱海鹏一个人在家里。中午回到家时,他发现儿子倒在洗手间地上,没了心跳呼吸,他赶紧打了电话,一边给儿子心肺复苏,一边焦急地等待救护车到来。
不久后到达,紧急医院。遗憾的是,经过一系列抢救,心跳虽然回来了,但由于错过了*金急救时间,脑死亡状态无法逆转。
“当时无法相信这一切,更无法接受。”朱有通内心深深自责,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他的错,“如果那天我没有去鱼塘干活,或许儿子就不会出事。”
其实在这次意外之前,朱海鹏曾发生过两次意外。一次是上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里突然晕倒,不过马上就醒过来了。还有一次是年夏天,他在游泳馆游泳时突然失去意识,幸亏游泳教练及时发现救回一命。
“那次儿子被救回来,我们真的非常感激那个教练。医院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我们以为儿子没事了,谁能想到一年后会这样……”妻子吴小贞泣不成声。
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生命
朱有通和吴小贞第一次见到器官协调员朱志坚,医院监护室外。
“他(朱志坚)和我们说起愿不愿意捐献的事,刚开始我们是不同意的。儿子的心跳还在,皮肤摸上去还有温度,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能把他‘拆’了呢?”但吴小贞又希望留下些什么,她想起有一次和儿子看电视,里面正好播放的是器官捐献的新闻。当时儿子说,“原来人去世了还能救人,以后如果我不在了,我也愿意捐献。”
最后,是女儿朱梦秋的话让父母下定了决心,“捐献器官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弟弟的生命得到延续。弟弟在世时就那么懂事,他喜欢做好事,肯定也希望能够帮到别人。”
女儿的意见给了父母很大的支撑。在向医生反复确认儿子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后,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朱海鹏的父母和姐姐在“人体器官捐献同意书”的家属一栏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捐献了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
“把儿子有用的器官捐出来,就好像他的心脏还在跳,眼睛还在眨,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捐献了,别的孩子就不会像我们儿子一样了。”朱有通说。
在农村里,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器官捐献的行为很难理解与接受。朱有通虽然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几乎没出过远门,但他知道,这次他们一家人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评论,他们或许现在还不能理解,但我想以后会有更多人理解的。”
从小就是大家口里“别人家的孩子”
儿子走后,朱有通不愿意再去承包的鱼塘干活,因为每次去那里,就会想到儿子出事那天的场景。他开始跑车拉货,每天忙碌,一刻不停。“只要一停下来,就会忍不住想儿子。”
而对吴小贞来说,最难过的不仅是儿子离开的那一刻,而是在这之后的无数个日夜里,可能看到某个场景或某样东西,就会意识到,原来儿子真的已经不在了。
以前朱海鹏寄宿在学校,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回家,他会帮妈妈干家务活,还会把攒下来的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他给我买过指甲刀,还买过手套、鞋子。门口的那双黑色短靴,就是前一年冬天儿子买来送我的。我平时舍不得穿,怕穿坏了。”
吴小贞说,“他是一个特别懂事乖巧的孩子。以前每次吃饭,他会帮家人把饭盛好,我们没有到齐,他绝不会自己先吃。每个周末回家,晚上洗完脚他还给我剪脚指甲。天冷时,他会帮我把被窝捂暖了再回自己的床睡觉。”
在村里,朱海鹏从小就是大家口里“别人家的孩子”。懂礼貌,体育好,读书好,乐于助人,每一个见过朱海鹏的人对他的印象都不错。
“村里的老人们说起儿子总是赞不绝口,说我的福气好,儿子这么懂事乖巧。”儿子的好,吴小贞讲也讲不完。
“现在我最怕的就是过周末,还有每一个节假日。很多个不经意的瞬间,比如看到别人去上学,我会想到儿子;看到别人工作、结婚,我也会想到儿子。”
“我们知道儿子并没有离开”
这次见到朱志坚,吴小贞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今后能有机会见见儿子的捐献对象,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都行。我不会打扰他们,我只想知道我的儿子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离开我们。”
按照规定,器官捐献遵循“双盲”原则,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互不见面。不过,朱志坚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接受朱海鹏器官捐献的几位医院,进行术后半年的检查。
“你们放心,他们都恢复得很好,从检查结果来看,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其中,两例角膜移植和两例肾脏移植的受体来自省内,肝脏移植受体来自省外,医院成功完成移植手术。”
“只要那些受捐者都好好的,我就心满意足了。希望他们带着我儿子去他没去过的地方,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
得知几位受捐者的情况一切都好,朱有通再次掉泪了,“或许哪一天,我们会在某一个地方擦肩而过……虽然不知道那些受捐者是谁,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儿子并没有离开。”
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迄今已10周年
已累计实现器官捐献例
器官移植是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可现实情况是,由于器官来源短缺,很多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
当生命到达终点后,人体器官捐献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年,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11个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试点省(市)之一,启动实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迄今已经10周年。
“从十年前鲜少有人接受,到如今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并付诸行动,浙江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阮维修介绍,年全省捐献仅2例,到了年以后,每年捐献量都在例以上,年捐献例数为例;截至年底,全省已累计实现器官捐献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器官捐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年以来,自愿登记人员较往年呈现数倍增长趋势,其中年新增自愿登记人员3.4万人,年新增登记4.9万人。目前全省自愿登记身故后器官捐献志愿者已经突破10万人。
近年来,全省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履职,在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救助激励、缅怀纪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阮维修主任介绍,为缅怀纪念捐献者,向社会宣传捐献大爱,年,浙江省红十字会启动省本级“生命礼敬”园和“生命礼赞”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向伟大的捐献者致敬。
两个园区已于年12月先后完成建设并开园,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向所有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致敬!
浙江“生命礼敬”主题文化公园年12月再钱江陵园建成开园,向伟大的捐献者致敬。
“感谢你,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向所有不知名的捐献者及家属们深深致敬!
他,是一名肝移植患者。
三十出头的年纪,妻子怀孕8个月,即将体会到初为人父的喜悦。可偏偏就在这时,他被查出肝脏衰竭。如果不做肝移植手术,宝宝一出生就见不到爸爸了。
她,也是一名肝移植患者。
刚生完二胎才10多天,两次妊娠后,她患上严重的妊娠性脂肪肝,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如果不做肝移植手术,两个孩子就会永远失去妈妈。
幸运的是,在他们病危之际,因为有捐献家庭能够摒弃世俗的偏见,无私捐献了去世亲人的器官,使得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让这些刚出生的孩子没有失去爸爸妈妈,也让这些原本面临破碎的家庭重新变得圆满。
“作为一名器官移植医生,我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类似的患者,也能够深刻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渴望。”树兰(杭州)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肝胆胰外科张武副主任医师说,“当看到他们手术后顺利恢复重获健康,这真的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每一位移植患者能够重获新生,都离不开那些心怀大爱的器官捐献者及家属们。
快报记录了四位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近况,他们用第二次生命,向所有不知名的捐献者及家属们深深致敬!
聂伟55岁肝移植患者
年,丈夫因为胰腺癌离世,没过多久我也病倒了。全身乏力皮肤发*,人也消瘦了很多。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胆汁淤积型肝硬化,伴有严重肝损伤。医院,医生说只能做肝移植。
一转眼等了两年,我被疾病折磨得失去了信心。可一想到女儿,她已经没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妈。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她曾获得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以及国内外多项艺术体操赛事奖项。以前只要她有比赛,我一定不会缺席。
年,医院,决定留在杭州做肝移植手术。手术那天是年12月24日,术后各项指标都在好转,皮肤一天比一天白。
如今两年过去了,我的生活改变很大。现在我每天早上都去跳广场舞,我说自己做过肝移植手术,他们都不信,说一点都看不出来!
平时,我还帮女儿带带小外孙,有空会去周边旅游。上个月,我回杭州复查也是自己来的,就当出来散散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感谢这些捐献者,他们不仅是挽救了我的生命,更是挽救了我的家庭!
依登加甫38岁肝移植患者
我来自新疆,是一名交警。小时候得过乙肝,虽然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长期工作劳累再加上平时不太注意,健康逐渐亮起红灯。
年4月,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需要住院治疗。一周后,医生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我的肝硬化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吃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肝移植手术。
病情进展得很快,当时我全身没力气,以前一天走路三四十公里都没问题,生病以后,走个几百米就感觉累得不行。
去年6月,我来到杭州。经检查评估符合做肝移植手术的标准。等待手术那段时间,我全身发痒,晚上没法入睡,肚子胀吃不下东西,每一分钟等待都是煎熬。
终于,在年9月27日,我幸运地等到了匹配的肝源。之前因为疾病,我瘦了整整30斤,做完手术后,身体逐渐恢复,体重也慢慢上来了。
2个月后,我出院了,当时感觉我的身体状态已经和正常时候一样了。正是因为有了捐献者的大爱,我才有重生的机会。希望自己尽快康复,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魏哲瑜,33岁,肾移植患者
年12月,我在国外大学毕业,之后留在那边工作。8个月后,我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时常呕吐,全身浮肿,睡觉时躺着感到呼吸困难。去医院检查,抽血化验结果出来,医生说我的肾脏功能只剩下不到5%。
当时很震惊,回想起来,应该是毕业那段时间经常熬夜,肾脏就已经出问题了,但当时没发现,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来不及了。
确诊后,我开始做腹膜透析。医生告诉我,尿*症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进行肾脏移植,就只能做一辈子透析。我还这么年轻,他建议我去排队等待肾脏移植。可等了整整四年,一直没有等到。
年10月,我回国了。回来后一开始也是做腹透,差不多每隔三小时就要换一次腹透液,一天要做5次腹透,根本没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过了半年左右,我因为腹膜感染,不得不终止腹透改为血透。医院,我的医院和家里,看不到任何希望。
直到年1月6日,我终于等到了肾移植手术。这一刻,我足足等了7年。手术后,我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大口喝水了,而且以后不用再做透析,可以去很多想去的地方!去年11月,我还去了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当志愿者!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感谢”,没有他们(捐献者),就没有现在的我。
赵银,37岁,肾移植患者
我是9年婚检时发现患慢性肾炎的,之后这几年,病情还算稳定,直到年4月,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被确诊为尿*症。
生病的那段时间,我整个人没精神,还老是头痛。确诊后开始做血透,正常的生活被打乱了。那时候我儿子9岁,得了这么重的病,不知道以后这个家该怎么办。
幸运的是,我最终等到了匹配的肾源,做了肾移植手术。手术后,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和以前没什么区别,跑步、打球这些运动都没问题。
年,我去西安参加了移植运动会,米长跑2分44秒,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暑假里,我还带着妻子和儿子去海南旅游。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来之不易,也更能让我体会到,如今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捐献者)的样子,但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有现在的生活。作为器官捐献的受益者,我也愿意登记器官捐献,将来有机会挽救他人的生命。
首席记者俞茜茜
记者陈彦汝
首席记者陈中秋/摄
视频记者仲伟陈雪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