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形成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14/6100102.html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中国是肝癌大国,中国肝癌独具中国特色,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指南,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肝癌诊疗水平提供权威和规范化的指导。年1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上海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年3月6日下午,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携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在线教育项目”正式开播第一期。本次直播会议邀请到医院的樊嘉院士、周俭教授、曾蒙苏教授和孙惠川教授,围绕《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的外科治疗、筛查检测、诊断、分期治疗以及系统治疗展开,在疫情期间,以线上的方式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一场了学术盛宴。

樊嘉院士:开场致辞

樊嘉院士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结合年新的进展和规范更新,按照从需求出发、粗细结合、洋为中用、中国特色、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并且要体现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这一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更好地为肝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周俭教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解读之外科治疗更新

周教授简要回顾了我国肝癌外科治疗的发展阶段,强调外科手术仍是肝癌最重要的根治手段,外科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手段。年卫计委推出的第一版《中国肝癌诊疗规范》采用了中国的肝癌分期(CNLC分期),将肝癌分为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和Ⅳ期,新版规范仍沿用了版的分期,但手术治疗的选择更加多样,从Ⅰa期到Ⅲa期,均为手术切除的适应证,见图1。手术切除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彻底性:即完整切除肿瘤,使切缘无残余肿瘤;②安全性:即保留有足够功能的肝组织(具有良好血供以及良好的血液回流和胆汁引流)。

图1.《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诊疗流程图

版规范与版相比,肝癌外科治疗更新要点如下。

一、重点强调早诊早治

早诊早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医院的研究显示,50%以上的长期生存者来自小肝癌切除,小肝癌的诊出是肝癌疗效提升的关键因素。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此外,樊嘉院士团队历经9年攻关研发的肝癌早期诊断miRNA试剂盒成功进入临床,为临床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有效预测复发及疗效监测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二、术前安全性的评估

肝脏手术后死亡率低于1.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肝功能衰竭,术前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新版规范对术前肝储备功能的评价更加精细,规定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为:肝实质功能:Child-pughA级,ICG15<20%~30%;余肝体积:无硬化肝脏SFLVR>30%,硬化肝脏SFLVR>40%。此外,3D生物打印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三、新的规范指导治疗

技术的进步,使得肝癌的手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从Ⅰa期到Ⅲa期,均可选择手术切除,其中,Ⅰa期、Ⅰb期和Ⅱa期肝癌是手术切除的首选适应证。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术前可使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外放疗等获得降期后再行切除;但是对于可切除肝癌,术前TACE并不能提高疗效。近10年,肝癌手术切除率和手术切除疗效均明显提高。新版规范中,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适应证扩大,具体为:病变位于CouinaudⅡ、Ⅲ、Ⅳb、Ⅴ、Ⅵ段;病变大小以不影响第一和第二肝门的解剖为准,一般不超过10cm;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可逐步开展腹腔镜半肝切除、肝三叶切除和CouinaudⅠ、Ⅶ、Ⅷ段肝切除。中国的肝癌患者多伴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虽然门脉高压不是切除的适应证,但部分门脉高压患者,仍可接受肝切除手术,其术后长期生存优于接受其他治疗,部分门脉高压者仍可从手术切除中受益,因此精确地评价门脉高压程度,有助于筛选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MVI阳性者,宽切缘预后优于窄切缘。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推荐UCSF标准作为中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CNLCⅣ期部分可考虑肝移植。对于合并门静脉栓塞的患者,推荐采用多模式治疗等。肝动脉灌注化疗可以提高切除率。

四、术后复发转移防治

肝癌根治性治疗后5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0%,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预防性介入、抗HBV治疗、传统中草药、索拉非尼对于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均有一定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也值得期待。

曾蒙苏教授: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路径

曾教授重点解读了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路径,尤其是小肝癌(<2.0cm)的MRI诊断。曾教授以一张张具体的影像学图片,生动地诠释了肝细胞癌增强MRI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学特点,介绍了小肝癌的不同强化方式。曾教授特别强调了增强MRI在肝癌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优于增强CT。

曾教授指出:肝细胞癌的诊断应该先规范、后个体、再创新,要理解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强化预防、提高认识、定期随访,高危人群6个月随访一次,非常高危人群每3个月随访一次,基于超声和MRI的影像诊断联合肿瘤标志物是检出肝癌的主要随访手段。对于慢性肝病和/或肝硬化患者的随访中,如发现≤2cm的结节,至少有2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的典型表现才能诊断为肝癌;如发现>2cm的结节,则至少有1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的典型表现即可诊断为肝癌。

曾教授强调:中国是一个肝癌大国,多学科间要合作共赢,真正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中国从肝癌大国走向肝癌强国。

孙惠川教授:肝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孙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指明了肝癌目前的现状、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肝癌的现状与挑战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肿瘤,死亡率位居第四,肝癌的治疗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中国,肝癌患者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来自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乎一半。近12年内,全球仅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两个治疗肝细胞癌的一线药物获批。

二、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近期,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肝癌领域的研究非常火热,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临床前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在免疫循环的不同步骤同时发挥重要作用,产生协同效应。Ⅰb期GO研究探索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的初步疗效。基于此开展了全球Ⅲ期IMbrave研究,在未行系统性治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头对头比较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和索拉非尼。IMbrave在全球人群中达到了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IRF评估)的双主要终点。随访8.6个月的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比索拉非尼显著延长OS和PFS:中位OS分别为尚未达到和13.2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2%(HR=0.58);中位PFS分别为6.8和4.3个月(HR=0.59)。在中国亚群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比索拉非尼,也观察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OS及PFS改善:中位OS分别为尚未达到和11.4个月(HR=0.44);中位PFS分别为5.7和3.2个月(HR=0.60)。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人亚群中耐受性良好,*性可管理,安全性特征与每个药物单独使用的已知安全性一致。在中国人群中,对比索拉非尼,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使得患者报告生活质量的恶化明显延迟,该延迟具有临床意义,这些发现与全球人群中的发现一致。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可成为中国尚未接受过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改变临床实践的治疗方法。

三、未来治疗趋势展望

ESMO指南于年1月14日进行电子版本更新,推荐指出,鉴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阳性结果,可以等待更为成熟的结果后推荐作为一线治疗。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不断进展,免疫治疗即将进入3.0时代,朝着精准、联合、多样化方向发展。

孙教授指出,尽管肝癌治疗近些年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IMbrave研究的成功是晚期肝癌治疗的重大突破,终于打破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僵局,同时展现了抗血管药物与免疫疗法联用的广阔前景。期待免疫治疗能在围手术期治疗、局部治疗中显示出积极疗效,全面改善肝癌治疗现状。

总结

新冠疫情,隔离了病*,隔离不了肿瘤学的发展和进步。值此疫情特殊时期,众大咖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在线教育项目,线上解读肝癌新版规范,高效传递新观点和新理念,推动肝癌规范化诊疗不断前行。期待该项目在接下来的线上巡讲中,继续为肝肿瘤医生带来更多学术精彩。

了解肝脏外科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医学知识科普等内容,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