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农民养老风险及保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民族地区面临的农民养老风险相对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潜在影响,这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养老保障方面获得经济福利、社会公平和制度变革都需要*府介入。通过对民族地区家庭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民族地区宜多种养老保障模式并存,以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和提高保障水平为要务,实际操作中应虑及民族地区的实际。

一、导论

我国正处于史上最快的老龄化进程中。按照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年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亿,占总人口的17.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老年人口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55亿,年将超过3亿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空巢化,未富先老等基本特征,其中农村60及65对以上的人口均高于城镇。即使考虑到二胎*策,我国老龄化日加严重的趋势仍不可逆转。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养老风险正日益显现。与城镇相比较,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和紧迫,民族地区尤其如此。中国少数民族省区基本位于边疆地区,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八个民族省区面积占全国领土面积的60%,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内蒙古外,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比例均低于全国58.52%的水平。且与内地各省区相比,民族地区老龄化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现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和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农民的养老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中提出,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这为解决农村问题包括农民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指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在内的社会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致使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更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其他地区相比,农民养老风险更加突出,对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以及商业保险为辅,这些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如国家立法、行*介入以及民众配合来加以完善。*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三农”问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稳定,养老保障问题事关民族地区农村的家家户户,理应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二、社会转型与养老保障问题基本理论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了*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治因素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经常使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变得苍白无力。[1]因此,理论上的研究和争论并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直接地引起改革上的重大进展。尽管如此,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强,利益关系敏感等特征,仍不可缺乏理论指导。在诸多理论观点中,以下几项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认为,福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福利,即所谓的“社会福利”,包括自由、家庭幸福、精神愉快、友谊、正义等,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即所谓“经济福利”,即能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福利,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国民收入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方式影响,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也越大。因此,减低收入不均的程度,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2]

通过法律来增进人类的福利,历史上各国长期未曾重视,社会保障法是新兴的增进人类福利最主要的法律领域。从实践来看,社会保障法一方面直接确定社会成员直接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成果的权利,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富人的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力图达到分配均衡,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该理论解释了养老保险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二)社会公平理论

公平通常被认为是保证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利益的制度理念。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社会保障法对公平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分配的公平”。社会保障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